一本大道色卡1卡2卡3,欧美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關于我們

新聞中心

全國碳配額即將正式發放 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進入倒計時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簡稱“全國碳市場”)啟動步入倒計時。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獲悉,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預分配配額將于近期正式發放,屆時,全國各省級生態環境廳核對企業配額發放數量,將配額分別發放至本省(市)重點排放單位登記賬戶。“全國碳市場建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杰透露,目前全國碳市場已完成交易系統、注冊登記系統、數據報送系統等支撐系統的建設,正在積極推進配額分配、系統測試等相關工作,6月底前將正式啟動上線交易。


  市場建設進入備戰沖刺期
  

“根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要求,4月30日前企業要完成2020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填報,6月30日前省級部門要完成核查工作,9月30日前省級部門要完成配額核對工作,企業將于12月31日前完成配額的清繳履約。”劉杰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總體架構正逐漸明朗。


  從系統架構來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為實現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統一市場和統一價格,交易系統按照‘系統運行的安全穩定、交易開展的公平高效、市場監管的全面深入、主體參與的方便快捷’的總體考慮開展設計建設。”劉杰表示,交易系統是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平臺,匯集所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指令,統一配對成交。交易系統與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連接,由注冊登記系統日終根據交易系統提供的成交結果辦理配額和資金的清算交收。重點排放單位及其他交易主體通過交易客戶端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


  在交易機制方面,2019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提出,根據調節經濟運行、穩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需要,可以以拍賣等方式向重點排放單位有償分配碳排放權,或者組織購買重點排放單位、其他自愿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單位依法取得的碳排放權。“目前,交易所已建立漲跌幅限制、最大持有量限制、大戶報告、風險警示、異常交易監控、風險準備金等風險防控制度,加強碳交易風險管理。”劉杰透露。


  作為碳市場建設的重中之重,數據質量核查成為制度設計的關鍵所在。“我國企業由于發展程度、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良莠不齊,因而對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存檔的水平也參差不齊,數據缺乏統一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因此,我們正在以構建一個完整的溫室氣體排放MRV體系為前提來保障碳市場的建設。”劉杰指出,科學完善的MRV體系是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建設運營的基本要素,可以為碳交易主管部門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提供數據支撐,為配額分配提供重要保障,同時有效支撐企業的碳資產管理。
  

對于碳市場制度建設,劉杰建議,未來期待能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以及引進更多投資者,適當提升碳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建議配額市場和自愿減排市場統一,避免市場割裂和分散設置導致的低效運行,發揮自愿減排市場和配額市場協同效應,實現全國碳市場規模化、規范化發展。


  碳金融衍生品探索步穩蹄疾
  

隨著全國碳市場建設進一步提速,以碳遠期、碳期貨為代表的碳金融衍生品的探索也正穩步展開。
 

  從各地試點碳市場來看,上海、北京、深圳、湖北、廣東等多地碳交易所在碳金融產品創新方面做出了較多探索,其中碳交易類的包括借碳、托管、碳債券、碳遠期、場外期權交易、場外掉期交易、擔保型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遠期合約等;碳融資類的包括碳基金、碳配額和CCER質押、碳配額回購融資、碳配額賣出回購、跨境碳資產回購等。


  “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后,未來會根據碳市場的發展階段逐步建設碳金融,待市場與政策條件成熟后,再發展各類金融產品。”劉杰表示,碳金融衍生品中的碳遠期、碳期貨對碳現貨市場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2016年上海、廣州以及湖北碳市場上線了碳配額遠期交易,其中,上海環交所推出的碳配額遠期產品為標準化協議,采取線上交易,并且采用了由上海清算所進行中央對手清算的方式,其形式和功能已經十分接近期貨,能夠有效地幫助市場參與者規避風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發出碳價格信號。


  “截至2020年底,上海碳配額遠期累計成交量達到433萬噸,并且幾乎每年都有穩定增長,待全國碳配額運行平穩后,我們將加快全國碳配額遠期研究,積極爭取主管部門支持,擇時上線交易。”劉杰表示,未來將以全國碳配額為基礎,研究全國碳配額指數,為爭取成為全國碳定價中心打基礎。


  在碳期貨方面,格林大華期貨公司研究員紀曉云認為,碳期貨未來市場潛力巨大,以歐盟碳期貨交易量是現貨的30倍的標準測算,我國碳期貨交易量可能達到4000億噸左右,以當前試點碳市場平均50元/噸的價格測算,碳期貨年交易額將達到20萬億元,體量上與橡膠、鐵礦石、銅等品種大致相當。預計在全國碳市場開始交易、碳市場形成一定規模后,碳期貨上市的市場基礎將逐步完備。


  劉杰建議,在符合政策和金融安全前提下,進一步提升碳交易的金融產品化,對現貨、衍生品和期貨等進行頂層設計,致力于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碳市場。以全國碳交易市場為基礎,打造國際碳定價中心和碳金融中心。


  千億藍海市場開啟


  “全國統一碳市場將帶來千億級市場規模,多個參與主體或能獲益。”東方證券新能源分析師盧日鑫認為,我國目前碳排放總量超過100億噸/年,以2025年納入碳交易市場比重30-40%測算,未來中國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規模將在30億噸以上,與歐盟總排放量水平相當。基于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咨詢公司共同發布的《2020中國碳價調查》的研究結果,2025年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碳價預計將穩定上升至71元/噸,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2840億元。“隨著活躍程度的提升以及碳價的穩定,高交易活躍度將直接拉動交易所業務量的增長,參與控股交易所的企業將獲得收益。”盧日鑫稱。


  他指出,新能源及碳資產管理獲得增長點,碳核查機構也將實現業務大幅增長。以5%的抵消配額的上限測算,目前CCER項目年減排量的缺口在1.5億噸左右,參與開發CCER的新能源企業及碳資產開發管理企業將獲利。以15元/噸的CCER價格估算,風電、光伏及生物質單位發電毛利潤將增厚4.8%、2.5%和6.4%,生物質最為顯著。此外,企業履約需通過自身碳盤查及第三方機構碳核查進行排放量審核,企業自身進行碳盤查的工作費用在12萬至18萬元/次。據北京財政局公布的碳核查招標公告,單次碳核查費用在3萬元/次左右。全國碳市場初期擬納入1萬家企業,預計業務規模將達到20億元。


  廣發證券研報認為,從短期來看,約50%碳排放由電力和熱力生產部門貢獻,加上碳市場的潛在催化效應,建議關注火電板塊;制造業與建筑業碳排放貢獻占比近30%,建議關注鋼鐵、電解鋁板塊;此外,關注全面受益的節能環保板塊。從中長期來看,建議關注能源替代“中國優勢”鏈,如光伏產業鏈、鋰電產業鏈及輸配側技術迭代(儲能)。

?